《春风习习望中原》之《焦桐花开——两代守桐人的故事》

2019年03月05日 09:34 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河南台记者谭可、付艳波

历经50多年的风霜雨雪,焦桐扎根兰考大地,越长越高、枝繁叶茂。焦桐更像一面旗帜,让焦裕禄精神在兰考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系列报道《春风习习望中原》,第一篇章《兰考重生,会它千顷澄碧》之《焦桐花开——两代守桐人的故事》。
   
      初春时节,又到兰考北关。曾经的风沙口,焦桐挺立,冠盖如云。春风一吹,焦桐花苞攒动,向人们报告着春的消息。
       77岁的魏善民像往常一样,骑着三轮车,从不远处的村里来到树下,清扫周围垃圾落叶,根据天气情况给焦桐浇水施肥。这一守,就是48年。魏善民:“我经常给这里,早上6点多就来了,一天来三次,大概7、8个小时。看见它就像看到了焦书记。”
       当年,这里是有名的大风口,风沙肆虐庄稼几乎绝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来到兰考后,焦裕禄通过走访群众找到栽泡桐治理风沙的办法。1963年3月,焦裕禄从山东东明筹措了1000多棵泡桐树苗,和朱庄村民一起植树造林。下定决心改变兰考现状。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去世,给当地群众留下无限怀念。为了守住焦书记留下来的“希望”,魏善民的父亲魏现堂义不容辞照管这棵树8年。临去世时,他又把这一责任传承给了儿子魏善民。魏善民:“他说你是个党员,交给你我放心。焦书记是个好人,他就撇下这一条根,咱一定得看护好。因为没有焦书记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五十多年来,焦桐已经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兰考干部群众不畏艰难,踏踏实实加油干。这几年,魏善民惊喜的发现,站在大街上闲聊的人不见了,打工做生意的越来越多,兰考人当年“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干劲儿又回来了:“以前就是懒散,现在看见你强了他也要强,都想干。以前打工的也不用再跑恁远,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泡桐见证着焦裕禄精神,也成了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法宝”。目前,以泡桐为原料的乐器制作已成为兰考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泡桐还制成了家具、板材远销国内外,形成了一条年产值100多亿元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原来只有几十个厂,现在已经达到216家了,这个规模是比较大的,可以说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兰考乐器,兰考泡桐已经成为我们的绿色银行了。”

·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