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台记者王霆杰
昨天晚上,随着主火炬的熄灭,为期9天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圆满闭幕。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运动员挥洒汗水全力拼搏,让民族团结奋进之花在赛场绽放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本届民族运动会承办地郑州的热情,时时处处有“在家”一样的方便和温暖。
本月8号至16号,在郑州举行的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56个民族的7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射弩、押加、独竹漂等17个竞赛项目和194项表演项目的比赛。在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带动下,许多原本仅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正被其他地区更多各族群众所喜爱。射弩比赛副裁判长霍东晨: “这次比赛一共来了23支运动队,成绩明显提高,很多教练给我说没想到,成绩这么高。也就说明了各个地区对少数民族射弩这个项目的重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团、蒙古族运动员巴特尔参加了“藏式拔河”押加的比赛。他告诉记者: “运动会不只是为了拿奖牌,也不只是为了什么成绩,更多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在这样子的大会上,能够互相的交流,互相了解,互相交融了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团结。”
在本届民族运动会开赛前后的日日夜夜,各代表团成员,无论是在驻地、赛场,还是在民族大联欢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工作人员、志愿者的热情和细致贴心的服务。安徽代表团、回族教练员王坤: “我们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主办方的尽心尽力,让我们在异乡的人有一种家的感觉。有比赛,有激情,也有情谊。”
云南代表团、哈尼族运动员李春丽: “我们住的酒店服务员工作真的很不错,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哪儿有问题,他们就马上过来弄了,后勤保障真的是太好了。”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闭幕了,但曲终情未了,离别是为了再次相聚。
“收获多多,经验更多了。回去以后再加紧练习,四年以后夺冠。”
“10年没来了,感觉郑州变化还是挺大的。这次来感觉还是很亲切,希望郑州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