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台记者殷海晴、王发艳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在周口鹿邑,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不断被发现、挖掘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传承和发展。
杨廷彬是鹿邑县贾滩镇桑园村的一名唢呐演奏者,采访他时,他刚刚带领唢呐班结束一场演出。五六岁跟着父亲学吹唢呐,到加入唢呐班,再到收徒弟、带班子,老杨在豫东平原上,一吹就是60多年。杨廷彬:
“原来吹唢呐大部分都是3、40岁,学家少。这几年还可以。”
祖祖辈辈都和唢呐打交道,杨廷彬最大的担忧,就是未来这门老艺术没法继续传承。眼看着县里这几年,把唢呐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一系列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他的心踏实了:
“18年我们第一届唢呐大赛,我们再开始,现在报名可踊跃,有时候一个乡镇都能好几个队伍。到哪,都是受人欢迎,这些小孩也愿意干了。”
32岁的孙瑞带出来的不少学生在去年唢呐大赛中获奖。这个从小跟着父母学吹唢呐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当地唢呐学校的校长:
“创新和传承,传承中创新。让唢呐能成为农村更多艺人的传家宝。”
在鹿邑,像唢呐一样,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不断被发现和挖掘。鹿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囡介绍,鹿邑这几年一直在对传统民间技艺进行了保护、挖掘和整理:
“我们已经挖掘出来了86个项目,包含10个门类,县政府出台了一些保护措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积极在各种节日、庙会,推出他们,而且送进校园送进社区,让广大群众再一次重新认识他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