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夸,这依然是中国最具诗意的音乐节目
2019年02月21日 15:48
去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叫好又叫座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
在这档节目里,我们记住了已届 88 高龄却依然能将《梁祝》弹出绵长情意的巫漪丽:
记住了在舞台上含泪朗诵《我爱这土地》的 74 岁的台湾传奇歌者陈彼得:
记住了曹轩宾演唱的方言版《别君叹》:
还有胡德夫、王力宏、谭维维、毛不易……老中青三代音乐人齐聚一堂,或以诗入歌,或用音乐讲述经典背后的故事,无一不令人动容。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是这档节目告诉我们:音乐是有生命的,更是有营养的,它可以引领人们走上正道。
最近,《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又回归了。
阿球看完三期,又发现了不少精彩的片段,节目的质量与情怀,始终在线,忍不住想夸上一句:若论中国最具诗意的音乐综艺,它排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迄今为止的几首好作品吧:
01.
萨顶顶《春江花月夜》
原作者:唐·张若虚
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卒年不详,传至后世的诗歌,仅有两首。
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却成为所有诗歌爱好者心中的“白月光”,近代文化大家闻一多将其盛赞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更留下“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的惊人之语。
但读完这首诗,你会发现,这样的称赞,并非过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虽然只有短短九句,却把“春”、“江”、“花”、“月”、“夜”这五个人世间最美的意象结合在了一切,连绵不绝的绮丽画卷、海天相接的通阔景象,还有皓月之下的缱绻幽思,袅袅蕴出,诗意十足。
而萨顶顶的演唱,则让诗中的奇景,更具象化了:随着韵脚变化、平仄起落,她的歌声,与诗中意境相合,忽而温柔低回,忽而直指云霄,回环往复,荡气回肠,实在令人难忘。
02.
齐豫&赵照《乡愁》
原作者:余光中
来自台湾的传奇歌姬齐豫,与内地创作歌手赵照,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第一期,合唱了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
无论在什么时候,这样浅白真率的作品,总是格外能够触动人——两道截然不同的声线,一个仙灵隽永,一个含蓄深沉,一唱一和,相辅相成,仿若从故乡飘来的深情呼唤,让人尚未听完一曲,就红了眼眶,忍不住想收拾行囊回家。
听完这首歌,突然想起齐豫和赵照的代表作:
一首《橄榄树》,一首《当你老了》,前者关于流浪,后者关于岁月。
我们总是想要趁着年轻的时候,离开父母身边,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
但是,别忘了常回家看看——毕竟,家里一直有人在等你,哪怕眼角生出皱纹,青丝变成白发。
03.
张靓颖《春夜喜雨》
原作者: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这首歌,是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定居于成都时写下的一首诗。
在那段时间里,他莳花弄草,自耕自作,难得享受了一段清闲时光,蜀中春日的一场细雨,更让他喜不自胜。
诗作风格一向“沉郁顿挫”的他,在这首诗的标题中,难得用上了一个“喜”字,狠狠夸了一遍夜间落下的蒙蒙细雨。
细雨降下时,天色已暗,小径幽黑,唯有江上飘着的船只,映出灼灼灯火。这样的美景,让他忍不住开始期待第二天的清晨——落满春雨的一片片花瓣,一定格外好看吧。
千百年后,身为成都人的张靓颖,就在舞台上演唱了这首《春夜喜雨》,没有展示自己强势的高音,而是轻柔婉转,娓娓道来,将蜀中的一场春雨,唱得迷离而动人。
04.
这一季的《经典咏流传》舞台上,不止有来自中国的歌手,许多外国友人,也在舞台上表现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金融大鳄罗杰斯的两个小女儿,从小就开始学中文,不仅能够唱中文歌、写汉字、跟中国老板杀价,即使在舞台上自信地和主持人打趣儿,也全然不落下风,还能够当爸爸的同声翻译。
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很多年前就觉得“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国家之一。”
《一百万个可能》原唱克丽丝叮,虽然来自美国,却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化,将庄子视为偶像。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她大学的时候读的就是中文系,目前则在威斯康辛大学进修中国古典文学博士,还出过自己的双语诗集:
▲克丽丝叮的诗作《在彼岸》
如果说,第一季的《经典咏流传》,是以歌言志,诗意隽永。
第二季的《经典咏流传》,在诗意和情怀之上,更多出一层「泱泱大国,万邦来朝」的气魄。
节目中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
经与典,是智慧与哲思,历千年流逝,熠熠生辉;
文与字,是气韵与风骨,经万事磨砺,字字珠玑;
诗与词,是情怀和道义,任寒来暑往,句句动情;
歌与赋,是审美与情操,奏琴瑟笙箫,声声入耳。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无数经典,交口相传,源远流长。
如今,国家日益强盛,这些经典依旧能够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但愿中国的年轻人,也不要忘记这些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