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变迁--两代人的对话> 正文

【变迁——两代人的对话】小鸡仔也能养出大事业!

2018年09月24日 14:29 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播放
0:00 0:00
【变迁——两代人的对话】小鸡仔也能养出大事业!

        □河南台记者吕超、潘语怡,驻马店台记者陈仁义

        养牛只为种田,养羊只为过年,养鸡只为换取油、盐、针、线……这是改革开放之前,河南乃至全国畜牧行业的写照。改革开放40年,从过年宰只羊到日常餐桌鸡鸭鱼肉样样有,河南畜牧业变化的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产品,还有产业发展。

在西平县盆尧镇丰源和普农牧有限公司的猪场里,不锈钢栏杆围成的猪舍里干净整洁,地面上看不到一丝杂物。一头头毛色光亮,体型大小一致的成年猪或站或卧,悠然自得。行政人事中心总监完颜志说,公司成年猪的“颜值”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咱想象当中猪应该比较脏,你看我们猪身上连一点脏的都没有,特别干净,因为它下面都是带缝的地板,猪的粪便都自动下去了。料这一块,经过自动送料系统进来的,你看我们这边有八个风机,还有感应探头,温控、环控、水控基本都是自动化。”

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60多岁的老板张满堂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还是一名“望天收”的农民,家里经济也很拮据。于是,经过长期琢磨,张满堂开始了创业生涯:“改革开放开始,家家户户养鸡子。刚开始养鸡子不像现在行业发展到这个水平,没有饲料,饲料自己做。没有维生素,得下地割草用青饲料补充维生素。然后钙的补充,下河里捞螺丝,砸砸喂鸡。”

上世纪80年代,农村都还处于温饱阶段时,小鸡仔给张满堂带来了第一桶金,一年收入20多万元。资金的充足,让张满堂有了新的想法:“刚开始花了几万块钱,买了一个小型、很简陋的机器,卖饲料,租了一间半房子,20多平方米。刚开始销两个村,到销两个乡,最后销整个县,最多能销五六百吨。”

饲料厂在张满堂的经营下,很快成了当地的行业龙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张满堂的思想也更加活跃,他重金聘来了养猪场场长,开始了养猪事业:“它有两个方便,一个它有技术支撑,料的使用情况、反映的好坏你有验证场,(另外)你有示范作用。最后挖过来一个地区养猪场场长,刚开始规划300头母猪,当时没想做恁大。”      

2009年,张满堂的儿子张宁在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也加入了企业团队。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少像张满堂这样的农民,通过发展畜牧业脱贫致富,畜牧业驶入高品质绿色发展“快车道”。但是,如何让公司治理更加现代化,张满堂也开始向儿子“讨教”:“从01年开始做的,啥也不懂。技术来源上咱跟高校联系,跟做的比较好的厂拜人家为师。” 

张宁:“我们现在瞄准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要跟现在国际上最好的学习。技术人员有二三十个,研究生有20个人。” 

张满堂:“不论做哪一行就要做好它。” 

张宁:“一个把我们的体系建得更完善,效率提的更高,另外一个把我们每一个点上的技术要打磨出更好的核心竞争力。”

张满堂现在已经把农牧公司交给儿子张宁全权打理,自己尝试在健康医疗方面的二次创业:“从内心来讲,确实要感谢这个时代,要感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确实造就了民营企业发展的这个格局、局面。我希望三年到五年之后,我们会有一个老百姓更喜欢的品牌,我们做国家一流的农牧企业。”

广告服务:0371-65889111 热线:65939000

通信地址:郑州金水区纬一路2号广播大厦 邮政编码:450003 邮箱:hndt65939000@126.com

ICP:豫ICP备14003020号 河南省互联网第三类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证编号:0120160000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