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湖滨区: 扶贫搬迁小区里的幸福生活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崔军廷 通讯员/杨国良 张宏勃

整齐划一的居民楼、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街、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栩栩如生的孝道文化墙……近日,记者走进湖滨区高庙乡同心·砥柱社区,禁不住被小区的文化环境所感染,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6vHkLs95..jpg.jpg

同心·砥柱社区位于高庙乡大安村,共有13栋六层、1栋四层扶贫搬迁楼和14栋七层移民搬迁楼,分别安置498户1728人、663户2806人。社区不但配套有医院、中学、小学、幼儿园、图书馆、银行、公共厕所和篮球场,还有便民服务中心、“爱心超市”等设施。在环境布置上,社区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整理分类出高庙诗词、高庙景观、高庙传奇三大块共30幅内容,打造出“高庙文化一条街”、“高庙名人好人一条街”和“虢国文化一条街”,并在路灯杆上制作悬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灯箱公益宣传广告,打造出“核心价值观宣传一条路”。

3PaTWqWd..jpg.jpg

这里,俨然一个文化家园,但更是一个幸福家园。

3月26日,记者到社区采访。刚进便民服务中心大厅,7号楼3单元一住户急匆匆来求助:“家里卫生间滴水。”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爨天然立即跟随住户前往维修。“我们都是从农村搬来的,楼房里的一些现代生活设施不会用。遇到问题,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总是很耐心地帮助我们处理,住在这里很幸福!”这位住户评价说。

“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与城里人一样宽敞明亮的楼房,上厕所不用往外跑,医院和学校就在家门口。”住户宁转斗因残致贫,2018年3月从高庙乡偏远的李家坡村搬入同心·砥柱社区。他告诉记者,以前在村里住的是土窑洞,因为腿脚不灵便,几乎没有收入,但政府的一系列扶贫措施让他全家衣食无忧。记者在宁转斗家墙上张贴的一张“政策落实情况一览表”看到,他们全家享受低保、养老金、残疾补贴、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共9项扶贫待遇,2018年人均收入达到6641.9元。“以前觉得日子没盼头,现在感觉进入了天堂。从心里感谢党,感谢政府!”宁转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据了解,高庙乡共有4个省级贫困村和4个重点非贫困村、1个非贫困村,涉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98户1728人,占湖滨区扶贫搬迁总量的92%。当初,为了建好让搬迁贫困户安居的新房子,高庙乡主要领导昼夜驻守工地、一线办公,班子成员分包标段,全力为工程施工营造良好环境。针对季节天气变化,采取取暖防冻、搭棚防雨等超常规举措,在300天时间里完成了2017年、2018年两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为解决住户上网难、信息获取渠道闭塞的难题,他们又为同心·砥柱社区498户搬迁户免费安装了宽带、光猫和有线电视机顶盒。

BtJlUGMS..png.png

易地搬迁户住得很舒心,如何让他们稳得住、有活干、有钱挣、快脱贫、能致富?高庙乡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培养发展起花椒、中药材、高效农业、屋顶光伏、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针对贫困户各自不同情况,采取入股分红、下田打工、转让承包等多种途径,“量体裁衣”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一个3600平方米的中药材深加工项目已在安置点附近落成,将带动至少50户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刚建成的日光温室大棚,能解决60户贫困户就近务工。另外,实施生态农业大棚、养殖、光伏发电、面粉厂等四项产业,使600多户住户每户每年直接从中受益300元至700元。同时,安排贫困户转移就业、指导贫困户就近创业、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合理开拓扶贫户的就业门路,使就业覆盖率达到100%。

记者采访时,遇到了从大安村搬来的搬迁户王润方,62岁的他正在小区里打扫卫生。“以前住在土窑洞里,每天肩挑背驮地精心侍弄庄稼,收入不了多少钱。住在这里后,不但新房敞亮,还有工作干。”王润方爽朗地与记者拉家常。搬进新家后,他做了小区保洁员,每个月800元工资,另外每年还有生猪养殖、光伏发电、药材种植等产业的分红,他和老伴实实在在品尝着幸福的滋味儿。

“让搬迁户过上幸福新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最终心愿。”高庙乡党委书记高苏星说,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通过发展产业为贫困户铺就脱贫致富路,并提供多种形式让贫困户自己选,承包、打工、入股都行,真正实现搬迁户搬得出、能就业、能脱贫、能发展,早日奔小康。


文章关键词: 扶贫,搬迁,三门峡
(责任编辑:栗鑫)